《詭辯:殺貓的藝術》與《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

210
2009-06-04

素食與電影,《詭辯:殺貓的藝術》(Casuistry: The Art of Killing a Cat,2004)
文/陸序

這幾年,一些素食的朋友出現在我的身旁。也許不應該說是他們的出現才令我注意到這些和我一樣選擇素食的人;而是出於我自身的改變,使我在乎人們「如何」又「怎麼」去改變自己。

我曾經在電影院看過這部紀錄片:《詭辯:殺貓的藝術》,也如其他許多意義深刻的電影一般,它帶給我一些不同以往的思索和影像的體驗。但是這部片和其他大多數電影不同之處是,從它開始,我的價值觀與視野,慢慢的在進行變化。

加拿大導演賽佛阿敘爾 (Zev Asher) 在2004年完成了這部紀錄片。此片講述一件發生在2001年三位藝術學院學生以藝術為名的殺貓事件,並採訪了與這個轟動一時的新聞相關的人們—法官、動保人士、殺貓者與藝廊老闆。

殺貓的念頭,源於名叫鮑爾的藝術學院學生的點子。他曾經素食七、八年,也曾經在動物標本製作室打工,並在製作殺貓錄影「作品」之前,和家人殺害數種不同的動物、並以攝影機拍攝整個過程。導演訪談了鮑爾犯案 (虐畜罪) 的動機;而在進行訪談之前,一間藝廊打算播放殺貓錄影的新聞早已在社會上沸沸揚揚地傳開了,動保人士和法院都找上了他們。最終,鮑爾與文內克斯、考察羅夫斯基這兩位參與殺貓的青年被判了短期的監禁,但是他們三人都選擇逃亡而拒絕服刑。而這部《詭辯;殺貓的藝術》紀錄片就在這樣一個陳述了多方視角、插入以某種形式再現的殺貓過程 (以文字呈現法官觀看殺貓錄影時所寫的筆錄,配上導演設計的音效。……我的印象是這樣的) 來展開一種思索。

影片拍攝時正處於逃亡狀態的鮑爾認為,人類的生活建立在平時被大眾所忽略的各種殺戮之中;而這樣的殺戮呈現在人類對人類的戰爭、以及人類對動物的大規模屠殺上。他曾經多年茹素,並從某個時候開始,希望去親眼看看一般人們的食物 (肉食) 是怎樣被生產、最後端上餐桌的。鮑爾的選擇是去參觀屠宰場,甚至到了後來,他還到動物標本的製作室打工 (在此,我不明白他的動機,影片也沒有觸及),在《詭辯:殺貓的藝術》裡,鮑爾還提供了一段他手持靈長類動物骨骼標本一邊跳舞的影像。

殺害一隻雞和殺害一隻貓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嗎?這是鮑爾親力而為、並且意圖展示的暴力。

實行他一系列的殺害動物錄影時,他已經不再茹素了。鮑爾說,他製作這樣的「作品」是為了讓人們反思隱藏於生活之中的問題。而我認為,在另一方面,他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對於「藝術的界線和定義」的思考──雖然,這個思考的主體更應該就是鮑爾本人。

《詭辯:殺貓的藝術》的導演說,他沒有看過那一部殺貓錄影,也覺得在他自己的這部紀錄片中不適合呈現它。導演的選擇是在紀錄片中放入鮑爾與父親在更早之前拍攝的、在自家院子殺害一隻在他們家長大的小雞之過程錄影。身為電影觀眾的我,就是在觀看這段錄影時決定選擇素食;雖然,對於最為血腥的那些畫面,我是低頭回避的。

這部關於殺貓錄影事件的紀錄片,除了關注鮑爾的犯罪/行為動機以外,還對與此案有關的人士們進行了訪談。所以觀眾能夠看到審判本案的法官、員警、原本計畫播放錄影的藝廊老闆……等人的不同觀感。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放映會後的座談上,本片導演說,片中拍攝到的一位動保人士,至今不斷密切關注《詭辯:殺貓的藝術》的每一場放映活動。而我以導演說話的口氣來推敲,這位動保人士,大概不是站在一個正面欣賞的角度來看待這部紀錄片的。

這個現象引起我思考的地方是:是否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沒有做出決斷的立場表態 (支持/不支持鮑爾的「藝術」),而主要試圖以客觀的去呈現,就顯示了導演認同鮑爾把殺貓作為藝術嗎?如果把「討論/提出一個問題」的行為,就當作是「認同這個行為」的立場,豈不是太過直接簡單了嗎?把整個事件作為紀錄片的主題/素材來完成,「提出問題」是不是作為導演的責任?「提出問題」的方式之界線是什麼?這是如何劃定的?或者它是根本無法劃定的?鮑爾不也是針對「人類區別動物物種優劣之別」的現象提出質疑嗎?

鮑爾意圖人們透過他的「作品」來反思暴力,但是他不正是一項暴力的執行者嗎?然而,以提出暴力現場 (比如許多動保團體拍攝畜牧業養殖場與屠宰場) 來批判暴力,和參與暴力並且再來批判暴力本身 (比如鮑爾的「作品」,或者其它一些我曾耳聞或目睹的、另外一些藝術家以藝術之名來完成的傷害動物的「作品」)有什麼「效果」上的區別嗎?或者有道德上誰優誰劣的判准嗎?

我認為,反省鮑爾所提出的問題,是很有意義的。但是,我在此認同的,是他所思考的概念,而不是他的行動。殺貓,也許正是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咸認這是很殘忍的事;但是,殺雞/牛/羊/豬……這些人類所謂的「經濟動物」,我覺得也是同樣殘忍的事。也許有人會更認真的去比較雞/牛/羊/豬……的智力/感覺能力等等,來進行量化,再與人類的智力/感覺能力等等進行比較……也許,有的人會在經過這些研究後,選擇素食或不素食,或者某種程度的素食。但是,我認為不同形式的肉食行為都要去面對的,是一個本質上相同的問題:這些動物都有感受痛苦的能力。而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去看、去瞭解,就會知道動物們沒有被人類仁慈的對待。

既然,知道這些被養殖/屠宰的動物那麼痛苦,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繼續肉食的生活?曾經有位老師提出一個概念:「被動的學習」。他認為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為,學習如果真是被動的,這個人能真的「學」進去什麼東西嗎?……除非,填鴨式教育真的也是屬於教育的一種,而且不違背「教育」的本質。我所好奇的,是大多數人們為什麼吃肉呢?我們幾代以來的生活習慣,大概會讓一個孩子從小就很自然的接觸肉食。也許大多數人,到成年,到老死,都還不曾去考慮成為一個素食的人。如果現在有許多證據顯示,素食可以避免許多對動物的殘忍行為和暴力,並且比肉食有益健康,那麼多喜愛/同情動物的人會不會立即選擇素食生活?

不知道肉食是殘忍的人,是不是被動的吃肉?知道肉食是殘忍的人,是不是主動的吃肉?

這是一個問題。

《返家八千里》:看見黑面琵鷺的生命故事
文/曹琬凌 (公視製作人)

什麼樣的翅膀,可以飛越千萬里?什麼樣的承諾,可以無畏海洋與國界?是候鳥對於棲地的忠誠,還是大自然提供了生命的庇護,讓瀕臨絕種危機的黑面琵鷺,年年秋天回到台灣,而且一住就是半年。

直到隔年春天,南風吹起的時候,黑琵會再度啟程,飛向遙遠北方,繁衍下一代。這段往返八千里(換算成四千公里)的迢迢旅程,克服天敵威脅與惡劣天候,更撐過旅途的勞累,訴說著一段歷經艱難險阻的生命故事,以及一個回家的承諾。

遷徙與回家,兩個看似相左的意念,卻恰恰是黑面琵鷺生命的寫照。無論遷徙或回家,都是為了生存下去。

跟著黑琵的遷徙路徑與生命週期,「返家八千里 黑面琵鷺」紀錄片製作團隊,突破地理環境、政治疆界、天候、潮汐種種的困難與限制,扛著沈重的HD攝影器材,從台灣台南出發,一路追蹤到日本、中國遼寧外海的無人島、以及北緯38度線南北韓交界的停戰區,飛越五國、一萬六千公里、長達一年的拍攝歷程,是台灣第一次用HD高畫質電視技術,完整記錄了黑面琵鷺的壯闊遷徙。

這部精彩的生態紀錄片,從開闊的空拍鏡頭開場,臨空俯瞰台南曾文溪口的大片溼地,依傍著碧波萬頃的台灣海峽,如此拔高的視野,宛如候鳥翱翔上騰,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候鳥與溼地相倚共存的漫長旅程。

英籍導演迪恩.強生(Dean Johnson)以純熟的影像說故事能力,結合台灣知名鳥類攝影梁皆得,共同為黑琵拍攝下的美麗身影,使這部紀錄片不僅透過HD高畫質精湛的畫面,呈現黑琵與東亞沿岸溼地的生態美景,也交織出動人的人物故事。片中,黑琵猶如生命的舞者,八千里的旅程輕易跨越了人類切割的邦國疆界,在牠們每一個棲息落腳的地方,人們觀察、記錄、研究,為了搶救瀕危物種,而攜手努力。

對於黑琵,家園是沒有國界的,每一個提供生命庇護的地方,都是家。牠們的存在,就像是亞洲沿岸生態健康的指標。所以或許,每年秋天當黑琵不遠千里地再度飛回台灣的時候,人們就該欣慰,這一路平安的背後,其實正傳達了環境永續的深刻寓意。

這部公視年度國際合製紀錄片鉅作,透過國語旁白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感性配音,以及音樂人林強以台語發聲,以不同語版,訴說著黑琵在亞洲的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深思。

名人推薦《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


「當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只有黑琵每年十月國慶成群來訪。……這部片子非常的好,看了開心也感動。...我愛講故事,就像講故事,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本片中文旁白

「這部精彩的影片必然能讓大家慶幸台灣當年克服了萬難,為黑面琵鷺保留下這一片渡冬家園。」──鳥類學家、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如

「黑面琵鷺無國界的家園啟示了我們生命是無國界疆域。面對大自然的危機,我們必須透過跨國合作,才有機會拯救瀕危物種。本片在亞洲立了一個典範,值得大家讚賞與沉思……。」──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

「如此美麗的台灣;開闊的視野……本片精心攝製讓人引以為傲。」──導演王小棣

「人類有形和無形的疆界讓世界紛爭不斷,黑面琵鷺八千里的航程卻輕易的跨越了這些疆界,這是本片寓意深遠之處。」──作家小野

「雖是黑面琵鷺跨國遷徙與保育的故事,但除了美麗的黑琵之外,在這趟八千里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美麗的人心。在鏡頭前,當然也包含鏡頭後的團隊!」──紀錄片導演楊力州

「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是真心的而不是形式,片中紀錄跨越國界的人們投入保育黑琵的故事,就看到了「人的感動」。黑面琵鷺就像人類的一面鏡子,告訴人要更謙卑面對生存的環境。」──音樂人林強、本片台語旁白

「黑面琵鷺是瀕臨絕種的鳥類,對牠們的了解仍然有限,能夠在短短一年多的日子完成這部影片,得感謝先前不分國界眾多人的努力,讓我們得以一窺這豐碩的成果。」──生態導演梁皆得、本片鳥類攝影

「本片製作團隊在東亞飛渡一萬六千公里,以精湛的HD高畫質拍攝這個在各國都深獲人們喜愛的鳥種……。我們不僅跨國紀錄這單一的物種,也呈現了東亞充滿生命力而其實也相當脆弱的生態美景。」──本片導演,探索頻道、動物星球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知名生態導演,迪恩.強生(Dean Johnson)

紀錄片《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

公視播出時間:
2009年6月11日(週四)22:00-23:00 國語版
2009年6月14日(週日)11:00-12:00 台語版

HiHD無線高畫質頻道播出時間:
2009年6月13日(週六)22:30-23:30 HD高畫質版

網站連結:
http://bfs.pts.org.tw/index.htm
http://pts50.pixnet.net/blog